English

礼赞历史的真实和生命的美

1999-01-28 来源:光明日报 古远清 我有话说

读罢李瑛新出的诗集《黄昏与黎明》,已是抗洪决战阶段的8月下旬。我站在长江大桥,一面望着汹涌而来的特大洪水,一面默诵着李瑛的诗句:

摸一摸坚实的坝体

手指仍感到发烫

浇筑它用钢筋水泥

更多的是骨头、胆识和鲜活的思想

坚如铁,坚如山岗

……

这首诗写于1995年,赞美的是隔河岩水电站,但我觉得用它来赞美1998年夏季军民筑成的“坚如铁,坚如山岗”的防洪堤坝,也是适用的。虽然浇筑它的主要是沙石而不是钢筋水泥,但它同样是由“骨头、胆识和鲜活的思想”所构成。李瑛还有一篇咏秦汉雕刻的《卧马》。似也能和眼前发生的抗洪战斗联系起来,这军民筑成的堤坝,在洪水退后也将会如卧马一样“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成为一个符号

代表一个时代

一种生命力量

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美学

不应责备我的联想离开了文本。读者读作品,本来是一种再创造,更何况有高度概括力的诗作从来不受作品所写的题材的局限。臧克家的《有的人》,明明是1949年所写,系为纪念鲁迅而作,可在丙辰清明节中,广大人民却用它来怀念周总理,批判“四人帮”。李瑛的诗也有这种强大的张力。他写的虽然是某座雕塑、某个水电站,但由于作者不满足于孤立、静止地表现,而追求从一滴水中看太阳、从一粒沙去看世界这种宏观性的意蕴,所以,他那些描写昨日具体生活场景的短章,仍可使人感到这些燃烧的文字在现实中所产生的冲击力量。这也说明只要作者的笔能传达出生活所给予自己的感悟和爱憎,能以“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渗进石头和青铜”,作品就能超越题材本身,获得永恒的生命。

过去被人们引为骄傲的诗歌,始终以崇高的精神和高度的艺术力量显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可现在有人认为:90年代已不是表现崇高的时代。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因否定被“四人帮”亵渎过的崇高,而将真崇高也与脏水一起泼掉。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是不会躲避崇高的。以诗人李瑛而论,他那属于审美范畴的崇高感,是他审美地观照世界的一种情怀。它深入作者的骨髓里,溶化到血液中,使他无论是写浅滩的蓬草间梳理羽毛的小鸟,还是写黄土地上生出的不起眼的蒲公英,都能写出“辽阔的大西北外,是一个浩翰的世界”;赞美蒲公英“以一个民族庄严的肤色,开放在陕北春天的身旁”。正是这种“黄河的臂弯”、“秦岭的胸膛”和辽阔的视野,决定了李瑛的人品和诗品。李瑛深知自己生长在我国命运发生深刻历史变化的伟大年代,自己的作品理所当然地应折射出这一非凡的时代的光影及其体现的崇高感。

从40年代出版诗集算起,李瑛到现在整整笔耕了半个世纪。这50年来,他的歌声如片片落叶,有些难免会被埋进黄土层,但他那些磅礴于雄风和云天上的歌声,生命力则将无限,永远给人们深刻的昭示和鼓舞。这样说,并不指认李瑛的诗作为时代的传声筒,重复“十七年”流行过的那种功利色彩的说教。相反,他的近作少有那种云蒸霞蔚的璀璨色彩和金钲羯鼓的高亢格调,有时倒像——

一支苦调的歌谣

像一盏黄晕的灯光

半是美丽,半是凄惶

像《盐湖》,一开头就写“母亲的乳,父亲的汗,还有他们混浊的辛酸的泪”。正是这“半是美丽”的乳,“半是凄惶”的汗和泪,才汇聚在湖中结晶为盐。这盐,已不是原生态意义上的食品,而成了艰苦奋斗的象征物。可见,作者是从思考生活的角度去把握盐的特质:

苦咸的人生使大地倾斜

这一结句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人生启悟主题。诗句结束之时,正是读者联想开始之日。

李瑛在写那些“半是美丽,半是凄惶”的作品时,多次把审视与思索的层面对准自然、历史,对准宇宙、人生。他对大自然风光历来有敏锐的感受。他关注大自然时始终“像沉思的哲学家一样”,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社会,乃至思考着埋在大地深处的一坛老酒:“酿造它是痛苦?是欢乐?”他捧起这坛酒时,“听到千年前呼啸的风雨,使你流泪,甚至淌血”。原来,《一坛老酒》也是“苦调的歌谣”。这说明作者从更广泛的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反思着历史深处所埋藏的奥秘,反思着这“从泥土和考古学家文字的缝隙中,流出一串谁也猜不透的谜。”应该承认,这些谜写得并不那么明白易懂,但决不是深不可测,读者不难从左边的梦、右边的云中慢慢体会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是简单地将自然现象社会化、人格化,而是深入到所描写对象——云朵、鸬鹚、盐湖、群山、地平线的丰富而复杂的本体中,乃至“穿过时空,直达一个遥远的世界”,让我们“聆听人类灵魂深处的倾诉和絮语”。

李瑛的《黄昏与黎明》,由抒写无比辉煌却充满悲壮的20世纪与憧憬光辉灿烂的21世纪两部分内容所组成。其中有一首《青海湖之恋》云:

放蜂人的歌是甜的

捕鱼人的歌是咸的

如果说,李瑛写逝去的岁月的“黄昏”之歌是咸味的话,那他向往下一世纪的“黎明”之歌则带甜味了。但不能绝对化。准确的说法是:“黎明”之歌甜中带咸,“黄昏”之歌咸中有甜,这便是李瑛晚近诗歌所显示的丰盈与完整。总之,读罢李瑛1995—1997年间的诗作,我感到李瑛所从事的也是雕塑家的工作。他在——

用岩石、泥土和铜汁

这些人间最质朴最纯净的东西

这些充满原始的力的物质作语言

礼赞历史的真实和生命的美

使我们认识生活的深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